懂了笔记 首页 百科全书 查看内容

24节气分别是什么

2022-8-29 11:49| 发布者: Tony| 查看: 422| 评论: 0

二十四节气分别指的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4节气分别是什么

1、立春:春季的开始;

2、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3、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4、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5、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6、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7、立夏:夏季的开始;

8、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9、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10、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11、小暑:气候开始炎热;

12、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13、立秋:秋季的开始;

14、处暑: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15、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16、秋分:昼夜平分;

17、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18、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19、立冬:冬季的开始;

20、小雪:开始下雪;

21、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22、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23、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24、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有的反映四季变化,有的反映温度变化,有的反映天气现象,有的反映物候现象......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也是中国所特有的历法。

中国的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它是根据太阳和月亮的运动而制定的,然而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社会,农业应该按照太阳来进行,因此被添加到历法中,以充分反映太阳的运行周期,因此被称为“阳历”,即“二十四节气”,用于反映季节变化和指导农业活动。

太阳历简称为阳历,地球绕太阳运行的时间为一年365天(正常年份365天,闰年366天),分为12个月。由于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的位置不同导致冷暖气温也不同,所以就产生了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据史料记载,中原地区在商代就有了四个节气,如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到了周代出现了八个节气名称。之后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西汉刘安在《淮南子·天文训》中首次出现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到了公元前104年,邓平制定的《太初历》在历法中设定了二十四节气。

如今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三百多年前划分太阳黄经度的方法,自1645年以来一直使用。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对天地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的认识创造的时间知识体系,也是安排农业生产和协调农业活动的基本规则,同时也是中国社会适应时代、指导实践的生活体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文明成果的典型代表。

最新文章